二十四节气之小暑养生

中医药人才网


小暑为24节气中的第11个节气,在每年的6月7日前后,自太阳黄经达105°时始。历书中曰:“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于极点,故名也。”也就是说,此时天气已经很热,但还不到倍儿热的时候,所以叫作“小暑”。小暑时节已是初伏前后,很多地区的平均气温已接近30℃,时有热浪袭人之感,暴雨也时常在小暑节气光顾我国的大部分地区。

小暑,节气

进入小暑节气以后,天气炎热,无论是干热还是湿热均会给人带来不利的影响。由于气候炎热,人们易感到心烦意乱、困倦乏力,因此在这期间的养生保健应注意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此外,在高温天气中还应警惕心力衰竭,特别是“内心脆弱”者突然心衰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小暑时节一定要养护好自己的“心”。小暑节气期间倍儿易发生的季节病便是中暑,因为中暑主要是由于气温过高、体热不能及时向外散发而造成的,故应尽量避免户外活动,如果不得不从事户外活动则应注意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小暑时节还是红眼病的多发、高发期,所以应注意用眼卫生,避免感染。

小暑时节,消化道疾病也开始多发,因此在饮食调养上要改变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的不良习惯,以适量为宜。饮食过饥会引起摄食不足、营养缺乏,导致气血不足及形体倦怠消瘦、正气虚弱,使抵抗力降低,进而继发其他病症;饮食过饱则会使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运动消化功能受累,导致饮食不畅、腹胀、厌食吐泻等食伤脾胃之病。饮食不洁会引起多种胃肠道疾病(如痢疾、寄生虫等),如果不慎进食了腐败变质的食物,还有可能导致食物中毒,轻者会引起腹痛、吐泻,重者可引起昏迷或死亡。而饮食偏嗜则不仅是造成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还能伤及脾胃以及其他脏腑,并导致脚气病、夜盲症和瘿瘤(甲状腺瘤,甲状腺结,甲状腺囊肿,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淋巴结核等甲状腺疾病)等疾病。

民间有句俗话,叫作“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因为此节气中温高湿重,木头,尤其是露天久放的木头(如路边的椅凳等)经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去是干的,其实内部湿气甚重,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后,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如果在上边坐久了,则可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病。所以,在此节气中不要久坐在露天的木凳之上。另外,此节气中不可为了贪图凉爽而在室外露宿,这是因为人睡着以后身上的汗腺仍会不断地向外分泌汗液,整个机体也处于放松状态,抵抗力下降;与此同时,随着夜间气温的逐渐下降,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温度之差会逐渐增大,很容易导致头痛、腹痛、关节不适以及消化不良和腹泻。

小暑期间还有两个应该注意的养生保健细节:

一是早晚要注意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不能一天到晚躲在有空调的室内不出来,因为这样会使身体的适应能力更加下降;

二是我国的传统医学中有“冬病夏治”之说,进入小暑节气以后,是一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风湿痹症等)的倍儿佳治疗时机,不可错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