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常见病及预防

中医药人才网


自古以来,“春捂秋冻”一直是中医强调的一种时辰与养生的养生方式,适当的“秋冻”,避免因多穿衣服引起的体热出汗、阳气外泄,可顺应秋季“阴精内蓄、阳气内收”的养生需要,为“冬藏”打下良好的基础。秋季是人们锻炼御寒能力倍儿好的时节,通过对外界气温突然变化的逐渐适应,使自身的抵抗力不断增强。通过科学的“秋冻”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伤寒疾病的发生,增强皮肤的耐寒力。

自“立秋”以后,气温日趋下降,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寒露过后,北方冷空气会不断入侵,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寒”。从防病保健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地练习“秋冻”,加强御寒锻炼,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机体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抗寒能力,有利于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特别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阻肺、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病的中老年人,若不注意天气变化,防寒保暖,一旦受凉感冒,极易导致旧病复发。

秋季干旱少雨,燥邪当令,又是夏去冬来的转换时期,人的抗病能力有所下降,由此秋燥之邪就易乘虚侵入,引起许多疾病,所谓“秋后算账”。肺为娇脏,极易为燥邪所伤,即“秋燥伤肺”。秋令燥气又有温凉之分,无论温凉,总是以皮肤干燥、体液缺乏为其特征。早秋之时,从立秋至秋分,夏日暑热尾气未消,湿邪燥邪合并伤人,称为温燥,极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慢性病复发等及其他疾病出现。若至中晚秋,从立夏至秋分后,天气转凉,寒邪与燥邪结合伤人,称为凉燥,除导致上感、咳嗽、哮喘、支气管扩张等病以外,由于寒邪收引、血管收缩,脑血管的病变特别是中风也随之而来,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特别要小心为是。

秋季气候干燥,很多人都会感到咽部干燥、发痒,干咳少痰,好像有东西堵在咽喉部,这就是秋季因干燥引发的慢性咽喉炎。防治慢性咽喉炎应多饮水、戒除烟酒、避免不良刺激、注意口腔卫生,也可口含薄荷片以湿润口腔。

每逢立秋,在秋凉的刺激下,胃肠疾病常容易复发,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这是因为,天气转寒,人体的抵抗力下降;受到冷空气的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肠道痉挛性收缩;同时人的食欲也随之旺盛,胃肠道负担加重,种种因素导致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哮喘也容易在秋季发作,好发于10月夏秋交替之际,夏末秋初开始发作,仲秋季节发展到高峰,寒冬腊月减缓。由于天气多变,草本花粉多,变态反应源食物多,这些过敏因素刺激使哮喘发作。因此秋季哮喘患者应注意保暖,预防接触过敏源,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同时结合药物治疗,防止复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