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特点

中医药人才网


秋季养生贵在“和”每年8月7日前后的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开始,此后,气温开始下降,空气中的湿度也随之下降。秋天历经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其中的秋分为季节气候的转变环节。

立秋至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故有“秋老虎”之说。“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稍有不慎,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被称为“多事之秋”。

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密切相关,秋季人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发生改变。《黄帝内经•素问》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秋季三月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因此,秋季养生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摄时,应注重一个“和”字,即“调和阴阳”,并结合“秋收”的特点进行养生保健。

秋季宜养阴关于秋季养生,古有“秋冬养阴”之说,这是因为人体经春夏长足发萌之后,将进入收藏之时,此时对阴精一类物质的需要量增加,如果阴精能够充足,则能为入冬后的潜藏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中医认为,春夏属阳,秋冬属阴。秋风渐来,天气渐凉,各种植物自然成熟,进入收获季节,由“长”转向“收”的收敛过程。《管子》指出:“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这里的阴气始下,是说在秋天由于阳气渐收,而阴气逐渐生长起来;万物收,是指万物成熟,到了收获之时。秋季是一种由热转寒,即“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也要适应自然的改变,随“长夏”到“秋收”而相应改变。因此,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也就是说,秋天养生一定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正如《黄帝内经》里说的“秋冬养阴”。所谓秋冬养阴,是指在秋冬养收气、养藏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基础,不应耗精而伤阴气。具体来说,就是要早睡早起、安神宁志,以顺应秋令的特点,减轻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