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在民间,不在公立医院,更不在民营医院

中医药人才网


    中医来自民间,其根在民间,正宗的中医在民间.经方在汉代以前原指官方收藏的多年有效的药方,后东汉医圣张仲景出,他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数几十年的临床功底而写就<<伤寒杂病论>>,起初也秘传于江南诸医师之间,而非官方医药局.经唐代药王孙思邈的阐述和提供到官方医药局,<<伤寒杂病论>>著作才开始上官方医药局,流传到邻国日本和朝鲜.特别是宋朝的皇家翰林学士的校检,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使张仲景的学说更具系统性,逻辑性.历经金元明清诸医家的实践和勘误,使张仲景的理论和药方与辩证随证变化更具临床操作性和精确性.从而使张仲景的药方成为后世学习中医的必读的经方.因此世界上没有真正的纯性的医学,都是在学习其他医学流派的长处,为我所用,为我所引用的创新理论的根底基础,成为自己医学理论的一部分,推陈出新.近代医界伟人张纯锡他正用上述的思维和良好的愿望,提出中西医结合,来求得中医的新发展,跟上时代步伐,可以用现代的科学理论来解释中医治疗疾病的内在的,直观的,具有普遍性的,逻辑性的,可操作性的生物医学规律的现象,但事与愿违.中医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就受西医和腐败的清朝,动荡的民国时期的残害,许多的民间有效的秘方,要么随掌握者遣移而流失海外,要么被外国间谍窃取到国外,要么随掌握者的意外死亡而失传,要么只教方而不教理论变化规律而成为埋没的秘方,成为普通人士的口头救己临时应急方.等等,根本没有机会去做生化实验,试验的条件,因为连完整继承都成问题了,还何谈发展呢?.中医要复兴到宋,金,元,明清时期的水平(没有西医的参与,能灵活使用于急症,疑难杂症领域),中医非三百年时间的培育,是不可能达到古代医家的水平的,我想当然也包括社会中的传统文化气围的培育时间。
    现在讲讲我的民间行医经历及心得,对当今中医的看法与寄予的希望。
    我在临床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是过去中医者们的精读,选科,选辑文献的人为因素,而导致了完整真实反映生理病理功能的中医理论与医技完美构作的客观体系迸离瓦解,即中医的养生原理与辨证施治法则分家,使中医的养生原则对中医治疗法则的指导性思想地位被剥夺,撕碎了以<<内经>>医学理论核心框架,构筑了以经络,中医,伤寒论,金匮,瘟病,中药,针灸,按摩推拿等各自为政的科目;而且还扰乱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战略与战术的位置关系,把证型辩证来确定治疗方向性的战略问题看作是临床具体治疗操作过程法则确定的战术问题,造成许多临床中医师在这种错误思潮下照本宣科治疗具体疾病而久治不愈或出医疗事故,还使许多有效的民间单方和验方不能按中医固有开放性吸纳相关学科先进成果的法则来消化吸收进来.更可气是原封不动地引用西医那套以实验室为研究手段结出成果作为基础理论的现代中医学,造成结果是完全否定了中医学的整体性功能及相互作用的脏腑,经脉,络脉构筑的网络层次联动机制观念,否定医者在临床上多年观察积累的脏,腑,脉,络与体表象相互感应的感性认识.当今中医临床上无论是诊断和配方处药,大多数中医师都处在现今这套中医教科书影响下的条条框框教条主义内容内.丢弃了千年以来不断实践验证正确的经脉与脏腑,经脉与络脉,络脉与脏腑相互作用的网络全身的层次分明的联动影响机制,简化了辨证论治的内涵,扰乱了辨证过程中需分明战略与战术的问题.当然问题是始于王叔和,迁延千年而严重于当今,为什么呢?用西医观念改造中医传统观念.在具体医疗战术上丢弃以银针探汤术和动物及人体整体活体实验确立的中草药汤功用及毒副反应观察得到的安全指数成果,在临床治疗使用中失去指导地位,代之以西医药理学和单味中药成分药理研究学作为中药在临床使用指南针,使前人用生命作为代价取得的奇经络脉药考濒灭,使历来的本草经规定的下品药在临床治疗上无法施展其医疗功用,使耳后络脉证辨药考,舌下络脉证辨药考,伤科经穴时辰证辨药考无用武之地,退出廉简的治疗体系,使现今的中医药学相对于方剂学是个独立的王国,药与方之间的功效无法沟通理解,对方剂在临床使用范围和衍方及变方方面失去了灵活广泛应用的指导原则.好象临床的病和治疗是按着书本所描述的那样在发生发展及转归似的,教育着后辈们,临床疗效结果如何可想而知,多以失败而告终.严重影响着中医的声誉和生存及未来.当然中医的流派众多也是造成中医的基本概念解释十分混乱的原因之一.各立山头,各唱自己的主张,水火不相容地对待其他流派的见解,甚至在同一流派中也争得你死我活,也是千年来严重阻碍了中医学术体系创新发展的原因之一. 其实中医的特色应该有三: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脏,腑,经,脉,络之间相互作用的构筑的网络层次递传联动观念,三是辨证论治观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