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研究虫类药 只为临床好疗效
□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传说神农尝百草,一定品尝过很多植物药,他当年是否吃过毒虫,这还是个历史之谜。《神农本草经》尽管是出于托名,但是其中记载了很多动物药,可以说这就是虫类药应用的起源。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之中,使用抵挡汤、抵挡丸、大黄蟅虫丸、鳖甲煎丸,治疗的都是气血瘀滞的重症。虫类药善于攻坚开闭,治疗顽难重疾的特点,经过医圣的经方,给后人留下了探索的足迹。
时光流逝,历史演进,虫类药的运用理应日趋繁荣。但是,真实的历史记录之中,并没有出现我们假设的结果,而是很多后人不敢再用虫类药。究其原因,一是惧怕其生猛性质,二是难以接受其气味,三是不易恰到好处地进行加工炮制、妥善保存。因此,时至近代,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国医大师朱良春认为,虫类药分布于陆海空广阔的区域里,资源丰富、疗效独特,只要掌握其应用范围、适应对象,就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他认为,所谓的“疑难病”,无非是辨证之“疑”,论治之“难”。只要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不断积累经验,在临床上就容易掌握疑难病的本质,取得得心应手的疗效。朱良春认为“在辨治的基础上,参用虫类药,每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因此,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起,他就把关于应用虫类药的宝贵经验,撰写成论文,连续刊载于《中医杂志》上,使很多同道得到参考。著名中医李可说,他当年看到朱良春的经验介绍,就很想前去请教。文革期间,一个军官脑外伤之后,心烦,躁扰不安,夜不成寐,经北京的专家介绍,从新疆来到南通求治于朱良春。朱良春用虫类药配伍在方剂里,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远在日本的一名患者,也慕名来到南通,用虫类药治愈了头痛顽疾。这个病曾经困扰他多年,在欧美著名的大医院反复诊治也没有取得疗效,用虫类药很快就痊愈。这位患者的亲属患有,也慕名请朱良春治疗,用虫类药一段时间之后,手术切除病灶之后的病理报告显示,癌细胞基本上都已坏死。虫类药的神奇疗效,震惊了当地的医学家。朱良春先后5次被邀请访问日本,讲学交流经验。
朱良春对于自己的经验,从来不保密,他几十年里,在南京、广州、厦门、北京进行学术讲座,都毫无保留地把应用虫类药的经验,介绍给台下的听众,因此,很多人“听者有心”,按照去做,就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或者进一步形成医院制剂,开发成新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朱良春除了自己在临床上继续探索之外,还带领弟子们进行研究,撰写心得,因此,在1978年出版了专著,还在1981年、1994年再版增订,都是供不应求,很快就售卖一空。
近几年,跟师朱良春的弟子门人不断增多,人们习称之为“朱家军”。一个学术流派的诞生和壮大,必然是不断发展创新的结果。因此,在朱良春的带领下,新一版近70万字的《虫类药的应用》,倍儿近又与读者见面了,与原书相比有了较大篇幅的新增内容。除了总论之外,全书按照虫类药的功效,分成攻坚破积、活血祛瘀、行气和血、宣风泄热、搜风解毒、息风定惊、开窍慧脑、清热解毒、消痈散肿、收敛生肌、利水通淋、化痰定喘、补益培本、益肾等14大类,一一介绍每味虫类药的别名科属、生态成分、药理性味、加工炮制、功效特长、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前贤论述、现代研究、临床验案、杂志报道、参考文献等内容,可谓系统详尽,便于参考。
在生物漫长的进化过程之中,动物和植物因为生长环境的不同,以及个体进化的差异,因此形成了既有相似的“初生代谢”,也有各不相同的“次生代谢”,古人称之为“各得性味之偏”,具有不同的寒热温凉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可以归属于不同的脏腑经络,起到补虚泻实、行气活血、调整脏腑、扶正祛邪的作用,从而可以治疗疾病,保障健康。虫类药,往往效专力宏,受到历代名家的喜爱。只要不断总结,扬长避短,就可以在新时代焕发活力,成为中医药领域里大有研究、开发价值的新宠。
朱良春说:“中医之生命在临床,临床之生命在疗效。”他研究虫类药,善于使用虫类药,大力推广虫类药,都是为了提高临床疗效,提高中医药的服务能力。
因此,《朱良春虫类药的应用》的出版,是一件值得中医同道祝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