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补肾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来源:中医养生网 编辑:郑勤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疾病。临床表现以皮肤和黏膜的自发性紫癜或出血为主症。可见皮肤肌肉瘀斑点、鼻衄、齿衄等。血小板计数低于5×109/L,且形态异常。本病属中医“血证”、“癜证”、“虚劳”等范畴。中医学认为,久病必虚,而血在脉管内正常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与固摄,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以推动血液运行,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行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储藏调节血液功能失常,则血溢脉外而出血;《灵枢·决气篇》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亏虚,生化乏源,故而血小板减少,脾主统血,统摄无力,血溢脉外故而出血。血小板本属于阴血,是血细胞的组成部分,血的生成又与脾肾两脏气化功能关系倍儿为密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起病大多缓慢,常常反复发作,病程较长,清代俞根初谓:“暴病无虚,久病无实。”其论虽有绝对之嫌,但久病多虚确是临床上的事实。陈宝贵教授认为治疗血证当健脾补肾以生精化血,改善患者体质,增强机体抗邪能力,控制出血。血液病出血证大多为虚实夹杂,治疗时要根据标本缓急,初病以治火为主,久病则要脾肾同治。
病案举例
种某,男,44岁。2012年4月28日初诊。主诉:间断鼻衄2月。现病史:患者于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鼻衄,血色鲜红,量约10毫升,当时未予诊治。随后2月来上述症状间断出现伴全身四肢肌肤散布出血点,遂就诊于武清中医院皮肤科,化验血常规示:血小板5×109/L。后分别就诊于天津市血液病研究所、天津市总医院,诊断为“早期肝硬化”、“脾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予以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升血小板药物等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并建议手术治疗。现症见间断鼻衄,四肢肌肤散在瘀点,直径小于2厘米,饮食、大小便可,睡眠欠佳,舌暗红少苔,脉弦细。辅助检查:腹部增强CT(2012.4.18,天津总医院)示:1.早期肝硬化,脾大,门脉高压,测支循环形成;2.肝右叶后下段不典型血管瘤,胆囊壁厚,肝胃韧带区,肠系膜根部及腹主动脉周围多发淋巴结。血常规示(2012.4.23,天津总医院):血小板25×109/L。中医诊断:血证。证型:肝脾两虚,肾精不足。治法:补益肝肾、健脾止血。处方:黄精30克,玉竹30克,鳖甲(先煎)30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枸杞子20克,炙山甲5克,仙鹤草30克,白茅根20克,灵芝15克,荷叶15克,甘草10克。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患者自服上述药来,无鼻衄,四肢肌肤散在出血点较前明显减少,血常规示:血小板169×109/L;肝功能示:谷丙转氨酶60U/L,乳酸脱氢酶285 U/L,谷氨酰转肽酶68 U/L,饮食、二便、睡眠均正常,舌暗红少苔,脉弦。继服原方不变,14剂。
三诊:患者诉诸症明显好转,舌淡红,苔白,脉弦。原方加鸡内金10克,黄芪30克。继服14剂。
按:本例患者西医明确诊断为早期肝硬化,脾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西医发病过程大致为患者早期体质虚弱,抵抗力低下,患肝炎,日久不愈发展为肝硬化,脾大,继而出现血小板减少,终至出现全身性紫癜。属中医“血证”范畴,病因为肝实脾虚,肝木凌土,脾不统血而引发该病。病情长久不愈会导致肝肾阴虚。中医治法为:补益肝肾、健脾止血。方中黄精、玉竹、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补益肝肾,鳖甲、炙山甲软坚散结,仙鹤草、白茅根止血,灵芝,荷叶鼓舞胃气,诸药合用,共奏补肝肾,健脾而血止的目的。现代药理研究仙鹤草有升血小板作用,白茅根有缩短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的作用。
中医药人才网
中文网址:中医药人才网.中国
┊本网所有内容凡是与广告法食品药品法等国家法律法规不一致的一律无效。北京岐黄春秋国际中医研究院对信息的使用不承担任何责任。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office@zhongyi.bj.cn
本网原创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本站推荐→虚拟主机
云主机
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70078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