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健康服务资源,通过传承创新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独特优势,是新时代增强我国卫生健康服务能力的重要路径。
“十三五”以来,我省中医药事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中医药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中医药健康服务环境逐步优化,同时也面临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美好生活需要和中医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当前,我省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的短板主要表现在中医医疗服务量增长缓慢、卫生消费弹性系数偏低、中医药服务体系结构失衡等方面。紧扣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健全我省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充分激发并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中医药服务需求,是促进健康湖南融入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必由之路。
——固本培元,构建完善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
统计显示,我国3万多家医院,中医院占比不到17%,湖南中医机构占全国总量的4.16%,中医类诊疗量仅占全国总量的2.61%。这充分说明,作为中医药资源大省,湖南中医药健康服务的活力和潜力还有待进一步发掘、释放。
鉴于此,应进一步深化中医药政策基础研究,加快完善中医药政策体系,为中医药治理能力和现代治理体系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全面建成以中医类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等其他类别医院中医药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覆盖城乡的中医药医疗服务网络;进一步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鼓励社会力量、引入社会资本开办中医医疗机构,充分整合名老中医开办的中医药诊所以及药品经营企业开办的坐堂医诊所,鼓励、扶持民族医院和诊所发展;进一步开发中医药防病、治病、保健、康复技术体系,促进中医药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级,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强化医疗机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对症下药,提高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
受中医药事业经费投入不足、中医药基层服务能力薄弱、中医药人才尤其是执业高端人才缺乏、中药需求和使用缺乏安全保障等多重因素影响,我省中医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严重制约和影响了中医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统计显示,2015-2017年我省中医药消费弹性系数不足1.0,远低于全省卫生消费弹性指数,中医药卫生发展明显滞后。对此,应追根溯源、找准“病因”、分类施策。
首先,要加强各层次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名医工程”,加强顶尖级中医药人才培养选拔和骨干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推进“名校工程”,深化湖南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建立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体系;开展面向全员的继续教育,提升中医药医疗服务网络各层次人才的专业素质,探索培养适应新业态发展的复合型中医药人才。
其次,要全面保障和落实“名方、名科、名院”工程。加强湖湘中医药名方绝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传承保护、开放利用工作;加强湖南中医药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快道地药材生产基地、生产技术标准体系、等级评价制度等方面建设;加强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扶持骨伤、肿瘤、妇科、儿科、心脑血管病、肝病等我省优势重点专科专病的发展,打造一批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中医临床服务品牌;加大中医药事业经费投入,坚持创新驱动,以名医、名科带动名院建设,充分凸显中医药健康服务的特色与优势。
——整体谋划,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多元发展。
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
当前,应紧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趋势,通过整体谋划、多措并举,进一步挖掘、传承好湖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努力推动湖南中医药业态升级、开放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湖南的需求和期待。要将湖南的中药材资源、中医药文化资源、中医药优质企业资源、中医药拳头产品资源等转化为经济优势,使其成为湖南经济新的增长极。
要着力发挥湖南中医养生服务企业和机构优势,鼓励企业开发中医养生保健器械产品和以中医药为原料的保健食品、药膳产品以及情志调摄馆、经络按摩馆、太极运动馆等养生服务机构;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着力打破产业边界,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养老服务体系深度融合,加快构建“养联体”;着力挖掘和整合我省以南岳衡山、涟源龙山、马王堆汉墓、炎帝神农氏等为典型代表的中医药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休闲、文创等产业有机融合。
(作者系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中医药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声明:本网/本研究院对本页信息的使用不承担任何责任。